中医经典


饮食有节,因时制宜—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⑤

      《灵枢·胀论》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四时有关。后世养生学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因时制宜的饮食养生法则,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因时选食性,因时调五味, […]


饮食冷热,关乎健康—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④

      饮食养生不但要做到节五味、节饥饱、调和五味,而且还要调寒热。《灵枢·师传》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指出饮食寒温要适中。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食太热则伤骨,太冷则伤筋。 […]


过饥过饱伤脾胃—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③

      食物转化为人体可以利用的气血津液,要以食量适中为前提,长期的饮食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健康问题,甚至会危及生命。   忌长期过饥         中医认为,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运化是以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为基础的。《素问·六节藏象论》 […]


饮食宜调和,五味补五脏—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②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饮食五味是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中这套理论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即谷肉果蔬的五味属性、五味归属五脏的规律、五脏病的饮食宜忌、五味损伤脏腑的表现和规律等。   谷肉果蔬的五味属性         […]


饮食结构合理,脏腑功能合宜—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①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饮食养生理论体系。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列有专篇,专门讨论食疗和饮食禁忌等相关问题。梁·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也说:“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 […]


经典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现在的很多中医药大学同学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是否还要学习中医经典?哪些几千年前的故纸是否能帮助到现代社会的我们?        事实上,很多名老中医都强调经典的作用,认为今天的大师是从学习经典起步的。只 […]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你明白了多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对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总结。所以东汉华佗创立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 […]


《黄帝内经》之道

没有恬惔虚无的心而强解经典,只会曲解经意,迷诊乱经,贻害后人。因此,恬惔虚无的心是学习中医最重要的前提。


医圣论消渴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西医认为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一旦得了糖尿病,则患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