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处暑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的八月二十三日左右。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那么处暑养生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017年处暑

8月23日6:20:09 – 9月7日18:38:33

 

【歌诀】

 

处暑秋冻适增衣,

重在养阴护阳气,

早睡早起调情绪,

气候变数湿热雨,

登高练操除浊气,

清热安神银耳蜜。

 

         处暑时天气逐渐转凉,但有些地方气候仍湿热。养生重点在于养阴护阳,起居方面应做到早睡早起,早晚适当添加衣物;饮食方面宜多食滋阴润肺、清热安神食物,如银耳、蜂蜜等;通过爬山、做健身操等进行锻炼,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

 

【节气特点】

 

         处暑是秋季的第2个节气,适逢每年公历的8月22~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热到此为止了。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说,大暑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到了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处暑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出现,使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率先开始进入秋季。而在我国华南,尤其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最高气温还时常高于30℃,人们还会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

 

【养生要点】

 

起居养生

 

◎每天多睡1小时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早睡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

 

         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午睡对于老年人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气血阴阳俱亏,易出现昼不精、夜不寐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科学养生观点的。

 

◎早晚适当添衣

         处暑后由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应适当添衣。但因处暑时正值初秋,此时暑热未消,因此添衣时可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不宜一下子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宜,可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秋冻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提高人体的肌肉关节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二是能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以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

 

饮食养生

 

◎宜增咸酸减辛辣

         处暑时要重视养肺,在饮食方面应适当多吃咸味、酸味的食物,少吃辛辣食物。比如可以多吃些西红柿、山楂、乌梅等。如果早晨起来感觉口干咽干,可喝点淡盐水。中医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的说法。早上喝淡盐水,洗肠又解毒,而且有少许消炎作用,可润肠胃通大便;晚上喝蜂蜜水有助于美容养颜,并可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很适合在处暑时饮用。

 

◎多食滋阴润肺食物

         处暑时天气较干燥,燥邪易灼伤肺津,因此宜多食具有养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蜂蜜:“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止痛也”。 

         蜂蜜有养阴润燥、润肺补虚、润肠通便、解药毒、养脾气、悦颜色的功效,因此被誉为“百花之精”。蜂蜜中含有与人体血清浓度相近的多种无机盐,还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多种维生素,多种有机酸和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如铁、钙等,尤其是果糖、葡萄糖,都可不经过消化而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是理想的营养佳品。睡前食用蜂蜜,可以改善睡眠,使人尽快入睡。

 

         银耳亦是养阴润肺佳品。中医认为,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清热、养胃生津的功效,可防治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失眠多梦等病症。 

         除此之外,还可多食用梨、百合、芝麻、牛奶、鸭肉、莲藕、荸荠、甘蔗等滋阴润肺食物。

 

运动养生

 

         处暑时节可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对人体安然度夏大有帮助。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大量汗出而损伤阳气。 

         除了以上运动方式外,也可选择“处暑坐功”以养生,具体方法是:每日凌晨3~7点时,正坐,身体向左右扭动并转头,同时用两手半握拳,反向捶腰背,捶5~7次,然后牙齿叩动36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9次。经常做此功可治风湿留滞、肩背胸痛、上臂疼痛、胸闷、咳嗽、气短等病症。

 

情志养生

 

         处暑时自然界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人们易触景生情而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处暑时要注意收敛神志,使神志安宁、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时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方式以安神定志。

 

附:处暑养生菜谱

 

◎太子参百合瘦肉汤

用料:太子参100克,百合50克,罗汉果半个,瘦肉750克。

制法:

         1、瘦肉洗净,切厚块;太子参、百合、罗汉果洗净。

         2、用料放入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滚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

功用:

         太子参性平,味甘、微苦,功能补肺健脾,益气生津;百合性甘、微寒,可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罗汉果甘、酸,性凉,有清热凉血、生津止咳、润肺化痰等功效。故此汤具有益气生津、润肺止咳之功,适宜气虚肺燥而见咳喘气短、口干渴饮、咳嗽咽干者饮用。

 

◎白茅根雪梨猪肺汤

用料:鲜白茅根200克,雪梨4个,猪肺1副,瘦肉500克,陈皮5克。

制法:

         1、猪肺洗净,放入开水中煮5分钟;雪梨切块,白茅根切段;陈皮用水浸软。

         2、用料一齐放入汤煲,先武火煲滚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即可。

功用:

         白茅根具有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的功效;雪梨味甘性寒,具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之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猪肺味甘,性平,可补肺虚,止咳嗽。所以本汤具有清热生津、化痰止咳的功效,尤适用于秋季身体燥热、流鼻血、咳嗽者服用。

 

◎青椒拌豆腐

配料:豆腐1块,青椒3个,香菜10克,香油、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豆腐用开水烫透,捞出晾凉,切成1厘米见方小丁。青椒用开水焯一下,切碎,香菜切末。将豆腐、青椒、香菜及香油、盐、味精等搅拌均匀,盛入盘内即可。

功效:益气宽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对胃口不开,食欲不振者尤其适合。

 

◎菜干鸭肾蜜枣汤

用料:腊鸭肾4个,瘦猪肉500克,白菜干250克,蜜枣4个。

制法:

         1、菜干切段;腊鸭肾用温水浸软,切件;瘦猪肉洗净。

         2、把全部用料放入瓦煲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约2~3小时。

功用:

         蜜枣性味甘平,功能益气生津、润肺。瘦猪肉滋阴润燥生津,并能使汤味鲜甜。合而为汤,清燥邪、滋阴液、养胃津、润肺燥,则肺燥咳喘可愈,胃燥渴饮可止,肠燥便秘可通。本汤清润而不寒,老少咸宜,是秋季家庭常用之汤品。

 

|作者介绍|

杨建宇,中医执业医师,研究员。北京知医堂中医诊所主任中医师,国医大师孙光荣传承工作室主任、中和医派掌门,中华中医药学会光明中医杂志主编、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主编,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会长,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中医药临床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促进会养生保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秘书长,北京中医慢性病防治产业促进会副理事长、全国慢性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副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继续教育分会副秘书长。

 

来源:养生月刊(2012-8),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