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六月,就到了芒种时节。布谷声声啼,小麦渐渐黄。二十四节气之芒种时节又称“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散播播种的时节。
芒种时节空气潮湿、多雨水,天气湿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易耗气伤津,在生活中应注意什么呢? |
2019年芒种
6月6日7:06:18 – 6月21日23:54:08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种。
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
芒种三候
【一候螳螂生】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
【二候鵙始鸣】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
【三候反舌无声】能够学习其它鸟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的习俗
◎送花神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此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芒种养生
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人梅雨季节,持续阴雨,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十分闷热,各种物品容易发霉,蚊虫开始孳生,极易传染疾病。
根据这一气候特点,这一时期的健身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情绪
应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忌恼怒忧郁,这样可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
◎日常起居
>晚睡早起
要顺应昼长夜短的季节特点,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但要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旺盛的阳气,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中午最好能小睡一会,时间以30分钟至1个小时为宜,以解除疲劳,利于健康。
>勤换衣服
天热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换要“汗出不见湿”,因为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经常洗澡
经常洗澡,但出汗时不能立刻用冷水冲澡。
>勿要贪凉
不要因贪图凉快而迎风或露天睡卧,也不要大汗而光膀吹风。
此外,我们不要急着关闭门窗开空调降温,最好尽量打开家里的窗户,让阳光晒进来,让新鲜的空气流通,以便吸收自然界的阳气。特别是身体虚弱的老人,如果天气炎热,要充分利用这个时节,如果天气炎热难耐,尽量通过其他方式,如风扇、清洗等其他方式降温。
进入芒种以后,尽管天气已经炎热起来,但由于我国经常受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影响,有些地区的气温有时仍很不稳定。比如东北地区在此期间有时还会出现4℃以下的低温,华北地区有时也可出现10℃左右的低温,即使是长江下游地区也曾出现过12℃以下的低温,因此在芒种时节春天御寒的衣服不要过早地收藏起来,必要时还要穿着,以免受凉。
◎饮食“清补”
芒种的饮食以清补为主。
“清补”就是选用具有一定祛暑生津功效的食料来补充人体的消耗。这个时候最应该吃些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如乌梅、山楂、柠檬、葡萄、草莓、番茄、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因其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适度进补,还能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
“清补”重在强调补养,只不过在补养的同时兼具解热消暑的功用,这样才能应付酷热的气候。
芒种的疾病预防
芒种前后,长江中下游一带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日照相对较少,天气闷热,物品容易发霉,故而人们又称这段时期为“霉雨”季节。而此时又正值黄梅成熟之时,故“霉雨”又称作“梅雨”。根据这样的气候特点,人们在日常尤其应注意预防以下两类疾病的发生:
◎疰夏
芒种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乍雨乍晴,气候潮湿闷热,外界湿邪极易侵袭人体,体内湿热过重,脾胃、心肺一时无法适应、调整过来,造成食欲下降、胸闷腹胀、头重身困,甚至容易出现疲劳、呕吐、腹泻等各种不适症状,即我们俗称的疰夏,这是中医特有的一个病证名称,是气候闷热潮湿季节的一种常见病。那么,哪些人易“疰夏”呢?
疰夏多见于体质较弱的老人或小孩,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最容易疰夏,中医又称之为“小儿夏季热”,由于小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体温调节及汗液排泄功能远不如成人,气候闷热潮湿导致小儿散热平衡失调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而女性发病率大大高于男性,年轻女性发病比例也不小。疰夏了,人往往会感觉疲乏无力、胸闷恶心、精神不振、四肢倦怠。少数女性还会伴有月经不调、白带增多等症状。
饮食调理可以吃一些芳香健脾化湿之品,宜采用淡补、清补原料,如黄瓜、藕、豆腐、米仁、丝瓜、冬瓜、绿豆、西瓜、甘蔗、梨等。《日用本草》里谈到:“西瓜,清暑热,解烦渴。”“甘蔗,止虚热烦渴”。《陆川本草》认为丝瓜可以“生津止渴,解暑除烦,治热病口渴,身热烦躁”。黄瓜能够“治热病身热,口渴”。《本草汇言》亦云:“绿豆,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毒热。”“藕,凉血散血,清热解暑之药也。”
每年夏天都容易“疰夏”的人,可以在湿热熏蒸的芒种季节适当服用一些藿香正气水,一日两次服用,连续服用一周左右,亦能有效预防“疰夏”。
◎心血管疾病
梅雨季节,一方面空气湿度增大,另一方面气温逐渐升高,天气闷热,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情绪容易烦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率加快,从而增加心脏工作负荷,使得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脏病患者明显增多。有心脏病、冠心病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养生,少熬夜,保持生活工作规律。
1、活动锻炼宜在清晨较凉爽时进行,切忌在烈日下锻炼。当天气闷热、空气中湿度较大时,应减少户外活动。
2、当天气闷热时,室内可以开启空调,在调节室内温度的同时,减低室内空气的湿度,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气候湿热容易导致大便粘腻不爽,若排便过度用力,可使心肌耗氧量急剧升高,极易诱发心绞痛。所以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多吃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香蕉等,适当进食粗粮也有利于通便。
4、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或喝一些淡盐水。最好在睡前半小时及清晨起床后喝一些开水,有条件还可以适当泡一些菊花茶、荷叶茶等饮料,既补充水分,又清热解暑。
5、保持心情愉快。因为当人们大喜大悲时,中枢神经应激,可使小动脉血管异常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增强,易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6、有心绞痛发作史的患者可预防性用药,如遵医嘱适当服用心得安、消心痛、丹参片等。
|作者介绍|
薛辉,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2014-6-6)及三九养生堂等,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木子,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