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何必跟着西方走


 

      我们昨天转发了“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登载的、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19年1月刊的长篇文章《传统疗法如何改变现代医学:长期被西方科学所忽视的传统中医疗法正在诞生尖端治疗方案》,在原文中,有一张图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这张图的名字是“传统治疗法”,以常用来治疗感冒的银翘散(10味药物组成)来告诉外国人中药治病的原理。原文中并未对该图中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做出详细介绍,不过仔细看这张图,我还是非常佩服外国人结构化分析中医药性能的想法。

 

      这张图上是什么内容呢?

 

      最上面的部分介绍了中药治疗的历史,看病的要素(如健康状况、年龄、性别、体质类型等),然后介绍了什么是药物的四气五味。

 

      下面就是“中药治疗的步骤”了。

 

  • 第一步,诊断。通过对患者外部(包括脉、舌)了解病情。
  • 第二步,开方。按照君臣佐使对药物进行配方。
  • 第三步,制药。炮制过的药物经过长时间煎煮以改变其化学属性。
  • 第四步,治疗。通过作用于某部位而将患者的身体调平衡,这些方法包括经络、药物(丸散膏丹)等。

 

      这张图中最能体现外国人结构化思维的是第二部分,即除了对药物四气五味的描述,老外还非常认真地将该方中所有的药物按照防感染、消炎、降温等3大功能进行分类并贴上标签。

 

      我发现这些老外真是很可爱,他们对于中医的研究很认真,但是,但是,这样研究能有结果吗?仔细看,淡豆豉上没有任何标签,那么是否说明淡豆豉没有在整个药方中起到作用呢?按照一般的观点,这个方子中就根本不需要淡豆豉呀,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味药呢?是否可以去掉呢?

 

      我们来看看中医是怎么解释银翘散的。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辛凉轻解,疏风透热法的代表方剂,主要作用是宣肺透邪,主要用于病人感受风热邪气而有发热头痛,微恶风寒的情况。

 

      银翘散的组成是:银花、连翘、芥穗、豆豉、薄荷、牛蒡子、苦桔梗、生甘草、竹叶、苇根。共计10味药。

 

      其中君药银花、连翘是凉性,臣药芥穗、豆豉是辛味,取君药的凉性和臣药的辛味共同产生辛凉作用,有疏风、清热、透表的作用,给热邪以出路,使从表入之邪,还从表解,遏制了邪气向里传变的道路。

 

      方中的其他药物是佐药、使药,薄荷辛凉轻扬,清热透表,辅助君药与臣药透解表邪。牛蒡子辛平,疏散风热,利咽喉。苦桔梗配生甘草(即桔梗汤)能利咽喉,止咽痛,配君药和臣药增加宣肺止咳功效。竹叶寒凉,轻扬宣透,向外清透热邪,同时还能下行,从小便中泄热。苇根有甘寒清热、保津生津的功效,因为风热感冒易伤人津液,所以正好能补充人体损失的津液。

 

      可见方中每一味药都很重要,难怪吴鞠通在方论中说:“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

 

      老外如果仅仅从药物的医疗效果来进行分析,可能根本无法明白为什么抗病毒感冒药用于某些感冒症状是无效的。相对应地,中医认为人体有受热感冒和受寒感冒的区别,因此银翘散是不能用于受寒感冒的,而且只能用于风热感冒的初起阶段(卫分阶段)。

 

      从药物的医疗效果分析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与现在发现有越来越多的疾病一样,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标签,而每个药物可以贴上的标签也会越来越多,最终不免是《黄帝内经》所述的“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此外,吴鞠通方论中提到的“用之得法”是要求严格遵循该方所提出的用量、煎法和服法。简而言之,是将主要药物捣成粗末,先煎苇根,再用煎苇根的水来煎银翘散,煎后热服。病重的人约4小时服1次,白天12小时服药3次,晚上1次。病轻的可以6小时服药1次,白天12小时服药2次,夜间再服1次。每次煎的药量不大但都是用新鲜的,这样才能起到作用。

 

      因此对于中药的研究不能仅仅是四气五味,还需要有药物的药量、煎法、服法,更有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等。不知道我们现在的中医院校是否有相关的课题,对于中药的一些基础进行分析,而不是采用西医的指标进行药物的理化指标研究,探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含量。我们都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在给予西医足够重视的时候,不妨回头看看守护中华千年的中医药,对中医药给予足够尊重,以中医药的思维方式研究中医药。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能绘出绚丽的图画。0、1能建成宏大的虚拟世界,让我们得以享受便捷的生活以及令很多人沉迷的游戏。中医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我们架构一个认识我们自己身体健康的世界,运用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架构认识中药的框架,以极少的参数阐述复杂多变的世界。

 

      我相信如果能揭示隐藏在中药背后的奥秘,将足以让世界重新认识中药和中医。而用中医的架构配合西方的逻辑分析,将是中医现代化的钥匙。

 

注:《国家地理》报道原文: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magazine/2019/01/ancient-chines-remedies-changing-modern-medicine/

 

| 作者简介 |

陈海伦,中医锦囊网联合创始人,中医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