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中:谈谈学习中医医案


      近年来,随着大家对于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己学习中医。线上线下各种中医课程层出不穷,收费也各不相同。但很多人可能花了很多时间、金钱,但始终在中医的门口打转,那么是否有事半功倍的方法来学中医呢?彭建中教授在本文中指出应该学习中医医案。

 

谈谈学习中医医案(节选)

 

      历来学习中医,一般都从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金匮》等开始,其次是学习本草、方剂,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目前从中医院校的正规中医教育,到各种自学辅导,无不采取这种程序。毋须赘言,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对医案学习,多未予以重视,亦未列入院校的教学大纲,而笔者确实从学习医案中获益匪浅,深感学习医案实为学习中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医之有医案,可谓源远而流长。西汉初期的名医淳于意,凡所诊者,咨有“诊籍”,诊籍即医案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诊籍,这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医案。隋唐方书如《千全方》、《外台秘要》皆载有医案。宋代出现了第一部医案专著《伤寒九十论》。金元时期,诸大家多有医案收入其医著之中。明清之季,撰辑医案之风最盛,不但医案专著大量刊行,而且出现了类编众家医案和辑评之著,仅明江灌《明医类案》和清·魏之绣《续名医类案》二书所集,即达八千五百余案,可见中医医案数量之巨。

 

      民国时期中医医案著述竟多于综合性医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医案更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数量如此巨大的中医医案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宝贵财富。盖中医医案多系理法方药俱备,每一案例直可视为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的范例,故学习中医医案就是学习前人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

 

      孟子有云“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中医之基础理论犹规矩也,临床应用之园机活法犹巧也。多读医案,可以扩展见闻,启迪思路,大有助于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及应用。

 

      现时初学中医的人中,大部分是对中医怀有浓厚的兴趣,立志毕生从事中医工作,并渴望作出自己的贡献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中医既不了解也无兴趣,只是在现实还不能完全凭自己的志趣选择未来职业的条件下,通过高考而步入了学习中医的行列,各中医院校的新生中,属这种情况者为数不少。

 

      如何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对中医的兴趣,是一个尚未妥善解决的难题。笔者最近收到某中医学院中医系八三级一位同学的来信,诉说他在各种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通过高考进入中医学院,经过一年多的基础课学习,虽然自己主观上也力图培养对中医的兴趣,然而收效甚微。

 

      针对他的问题,我回信提出了几条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多读些中医医案,通过阅读医案加深对中医的全面了解,消除某些先入之见,这样就能逐渐对中医产生兴趣,进而笃信中医,热爱中医,矢志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工作者。

 

      这样,学习也就会由被动变主动,由枯燥无味变生动活泼了。

 

      所以我主张初学中医者也要读一些中医医案。对于那些本来就对中医感兴趣的初学者来说,学一些中医医案,更能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坚定对中医学这门科学的信心。阅读中医医案能够激发起对中医的兴趣,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当初,我考入南阳中医学校时,对中医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有什么兴趣。后来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开始阅读一些古代医案,从而大开眼界。特别是清·俞健所辑的《古今医案按》一书,其中一些名案,充分显示了中医治病疗疾的高明之处,使我神往,使我崇敬,使我决计学医,无复他顾。因此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阅读医案简直成了我的一种嗜好,从一些医案名著如《临症指南医案》、《柳选四家医案》、《古今医案按》,《经方实验录》等书籍中学到了不少宝贵经验。后来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从前人医案中得到启示,解决了不少问题。

 

      中医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医案是学习中医理论,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途径。无论初学中医者,还是学有所成者,无论在校学生,还是自学中医者,无论理论工作者,还是临床医生,都应当重视中医医案的学习和研究。

 

》》编后语

小编以前看历史或传记时,总是将其作为小说、故事看,直到有一次听老师讲《史记》的读法这才恍然大悟。

 

老师说,读《史记》应该看一个事件,然后把书掩住,想象如果自己是当事人会怎么做,然后再与书中对照,找出差距。这样每天积累,就能有长足的进步。

 

想来医案也是如此,在看名医辨证、开方的时候,设想自己会如何辨证,如何遣方,这将是揣摩名医开方思路的好机会。此外,还能从医案中看到各位中医的辨证水平,看到用药的不同疗效。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放在中医学习中,则是“熟悉医案三千例,不是医生也会辨”吧。

 

| 作者简介 |

彭建中,教授,1949年12月出生于河北灵寿。1968年毕业于河南南阳中医学校。从事临床至1978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1983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取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师从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学习研究中医各家学说。1984年在全国中医读书知识竞赛中夺得第一名,荣获特等奖。1986年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拜师于著名中医学家、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教授,成为其学术继承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学术秘书、张仲景国医大学客座教授、《国医论坛》杂志编委。

  

来源:齐建民中医肾病专科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