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1
王××,男,61岁。
【辨治经过】
初诊(1989年5月3日)
声音嘶哑50天,伴咳嗽痰粘,心烦,夜寐不安。曾行声带新生物活检示“鳞状上皮增生伴中度不典型增生,限局性间变。”检查示双声带面慢性充血,略肿,左声带表面及边缘有白色斑点状物。舌质红,苔薄黄根腻,脉细滑。
证属真阴亏虚,痰热内蕴,气血不畅,痰热互结于声带。治拟养阴清热,化痰散瘀。
处方:北沙参12g,百合9g,生白芍9g,丹皮9g,丹参9g,射干6g,茯苓12g,凤凰衣4.5g,前胡6g,生甘草2.4g。
二诊
咳嗽减轻,声嘶同前,自觉舒适。
上方加黄芪12g,陈皮6g,天花粉12g,僵蚕9g。
三诊
上方连服三月,声音嘶哑明显改善。检查示左声带表面白斑消失,惟声带仍红肿甚。
原方加川芎9g,血余炭9g,知母9g。连服1月以资巩固。
【按】
本例两年后因感冒声音嘶哑加重,检查发现左披裂尖白斑复发,遂在原方中加入浙贝母9g,山慈菇9g,木馒头15g,山豆根6g。连服致声带白斑消失而停药。
医案2
张××,男,32岁。
【辨治经过】
初诊(1997年8月1日)
声音嘶哑反复3年,发音费力,喉内干燥不适,纤维喉镜检查发现左声带白斑。检查示左声带慢性充血,边缘肥厚息变,中段表面白斑样增生,颈淋巴结未及。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脉细滑。
证属肺肾气阴两亏,痰浊瘀阻喉络。治拟益气养阴,化痰散结。
处方:南沙参、北沙参(各)9g,百合9g,生白芍12g,丹皮、丹参(各)9g,天花粉12g,白英12g,木馒头15g,黄精12g,黄芪15g,牡蛎30g(先煎),佛手9g,煅人中白3g,玉蝴蝶3g,桔梗4.5g,生甘草2.4g。
结果
上方带回原籍,连服中药约3个月。1999年3月26日来沪随访,声音嘶哑好转,硬管喉镜检查未见白斑,间接喉镜检查示左声带慢性充血,白斑已消退。
【按】
喉白斑病亦称喉粘膜过度角化症,好发于声带,有恶变倾向。西医除手术局部切除及密切随访观察外,迄今无特殊疗法,用中医中药有的可获消退的效果。
中医辨证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阴亏,日久津液干涸,痰液凝聚而形成,治以益阴化痰散结为主。故用沙参百合花粉等养肺肾之阴为主,白英、牡蛎、木馒头化痰散结助消斑,丹皮、白芍调和气血散血瘀。本例又兼气虚之象,故加入黄芪、黄精益气而不伤阴。坚持服药,终获显效。
| 医家简介 |
张重华(1940年—),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医学世家。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教授、中医主任医师。现为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及常委会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还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分会理事、耳鼻喉科学组主任委员,以及中华医学会和上海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等。1997年担任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术上认为:五官虽是局部,治须整体调整;重视扶持正气、保护脾胃;治五官病宜肺肝并治,注重疏导解郁;疑难病多血瘀,活血却能止血;经络意义重大,临诊不可疏忽。临床上善于发挥中西医之长,尤其在难治性鼻出血、顽固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及耳鼻喉科其它疑难病的治疗方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常获得满意的疗效。在国内同行中享有声誉。
医疗上,强调为医必须做到“精、诚”,以精湛的医术,诚心诚意为病人服务,并身体力行,得到病人的信赖;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迄今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0余部,还担任了《喉科启承》、《现代中医药应用及研究大系--五官科分册》、《中医耳鼻喉科学》等专著的主编。
来源:中医世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