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治疗讲究理法方药。如何理解理法方药,赵绍琴先生说得精准明白:
“余观其临床脉案,必明其脉舌色症若何,病因病机若何,而后确立治法,何者为主,何者为辅,何者主治,何者兼治,一一详明,而后遣药组方,无不与病情丝丝入扣矣。宛如大将将兵,指挥若定,旌旗所向,稳操胜券矣。故法者,所以论治者也。理寓于法中,法合于病机,方随法而立,药因法而用。辨证之精审,于法中可见,用药之奥妙,赖法以指挥。法之作用,固不可忽视,法之运用,又在乎医人矣。”
本文摘自《赵绍琴临证400法》,是赵老临证的经验之谈。 |
感冒五法
作者:赵绍琴
感冒一般分为二类:一类是普通感冒,一类是流行性感冒。中医把流行性感冒又称之谓“时行感冒”。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只有轻重之分,流行大小之别。正如俞根初所说:“冒寒小疾,但袭皮毛,不入经络。重型感冒,处理不当,变化较多。”临床上以恶寒,发热,咳嗽,头痛,鼻塞或流清涕,打喷嚏为主,病变主要在肺。病因有风、有热、有寒、有湿,治疗感冒初起大致有下列五法:
1、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风寒外袭,皮毛受邪,内合于肺,发为咳嗽,表邪闭塞,卫气不通,故恶寒头痛,周身酸楚,发热无汗,鼻塞涕多,咳嗽咽痒,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治疗用辛温以解风寒,宣肺而止咳嗽。
苏叶6克,前胡6克,杏仁10克,羌独活各3克,秦艽6克
加减法:
- 若风寒较重,恶寒体痛较甚,而舌淡白,咽无红肿疼痛时,可加重苏叶之量。
- 如素体血压不高,可用麻黄1~2克、桂枝2~3克。
服汤药后,可饮稀热粥以助药力。
- 若其人素体阳虚,又挟风寒外袭,根据体质情况,可用桂枝汤或葱豉汤。
2、辛凉清化,苦甘泄热
外感风热时邪,热郁于内,发热口干,微恶风邪,头胀,时有微汗或汗出不彻,咳嗽气呛,咽干而痛,溲黄便秘,甚则衄血,舌红苔薄黄,脉象浮数。
薄荷3克(后下),前胡6克,大青叶12克,板蓝根12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鲜茅芦根各30克,山栀6克,黄芩10克
加减法:
- 若头痛甚者,可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川芎3克。
- 若咳嗽较重者,加杏仁10克、桔梗6克。
- 若见高热,头痛,口渴,心烦,舌红苔黄之重证者,可加黄芩10克、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花粉10克使热退津回。
- 若兼见衄血者,再加生地10克、丹皮10克。
3、芳香祛暑以定其呕,苦以泄热兼止其汗
夏季外感,多属暑邪,暑伤元气,暑多挟湿,故头晕身热,有汗不解,甚则汗出较多,心烦口渴,胸闷乏力,漾漾欲恶,小便短赤,舌苔薄白,脉多濡数。用芳香以祛暑,苦甘以折热。
鲜藿香6克(后下),鲜佩兰10克(后下),马尾连10克,竹茹10克,鲜芦根30克,灶心土30克(布包),川厚朴6克,前胡6克
加减法:
- 若口干欲饮较重者,加生石膏20~40克(先煎)。
- 若呕吐较重者,加玉枢丹1~1.5克研细末,以佛手10克、生姜6克煎汤送下。
- 若汗出过多,心烦气短者,加生黄芪15克以益气止汗。
- 若汗多伤阴者,必须急用甘寒增液之品,以复其阴而兼折虚热。
4、芳香疏化以定其呕,苦温淡渗而祛湿邪
感冒挟湿,头目沉重,身热不扬,恶寒,周身酸软,口淡无味,胸闷如痞,时或恶心呕吐,腹胀便溏,舌苔滑腻,脉来沉濡。可用芳香宣阳定呕,苦温淡渗祛湿。
鲜佩兰6克(后下),鲜藿香6克(后下),大豆卷10克,苏叶6克,草豆蔻3克,马尾连10克,冬瓜皮30克,厚朴6克,姜半夏10克
加减法:
- 若呕吐较重者,加生姜汁2~3滴冲于药内。
5、辛凉清解以宣肺卫,苦寒泄热而利其咽
外感时疫,发热咽痛,甚则咽喉溃烂,或生白膜,兼有头痛微恶风寒者,可用此法。
桑叶6克,薄荷3克(后下),川贝母10克,桔梗6克,生草6克,银花10克,锦灯笼10克
外吹锡类散,1日4次。
加减法:
- 若头痛重而微恶风寒者,可加牛蒡子6克、蝉衣6克以疏风透表。
- 若发热咽痛重者,可加蒲公英10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10克。
|作者简介:赵绍琴。
来源:《赵绍琴临证400法》,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