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汤,原来你是这样的


四物汤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其最早见于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被用于外伤瘀血作痛。后来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书首先记载将四物汤用于妇产科疾病)。以后在宋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产后方》、明代《医方考·调经用四物汤》、清初《济阴纲目·调经门》等医学书籍中均有记载和评说。四物汤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血证立法”,“调理一切血证是其所长”及“妇女之圣药”等。具体到每位医生,则对于该方的使用又有独到见解。

 

于道济分析四物汤

作者:霍万韬

 

于道济老师生前是我国有名的中医妇科专家,不仅对妇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妇科理论方面也颇有独到见解,就其对四物汤的分析,从个人点滴领悟中作一介绍。

 

于老临床应用四物汤的组成、用量、用法是:熟地常为9克,血热者易生地;归身用9克,大便不实者用土炒;白芍用6克,若泻后腹痛用酒炒,失血则用醋炒;川芎用5克,血逆者用童便浸。四物汤中各药共研为细末,用清水煎,临睡时热服,服后食勿过饱。

 

当前大家根据地黄有生熟之分,芍药有赤白之别,当归有归身、归尾之用,川芎有行气、活血之能,在临床上又分生、熟四物汤。偏于凉血、活血者用生四物汤——生地黄、赤芍药、当归尾、川芎;偏于养血、补血者用熟四物汤——熟地黄、炒白芍、当归身、川芎。

 

就四味药的性味来说,于老认为,四味药虽都是肝经血分药,由于性味不同,其功能有异。当归、川芎是血分药中的辛甘温之品,以化肝阳;地黄、芍药是血分药中的酸苦寒之品,以化肝阴。阳能化气,阴能补血,阳主疏通,阴主收摄,所以四物汤具有生、长、收、藏之用。若当归、川芎之剂量胜于地黄、芍药,则阳盛于阴,阴从阳而疏通;反之则阴盛于阳,阳从阴而收摄。因此,四物汤的配伍是互为君臣的,根据辨证而决定。若主收摄,则地、芍为君臣,归、芎为佐使;若主疏通,归、芎为君臣,地、芍为佐使。

 

在实习时,于老师曾问,《济阴纲目》为什么把四物汤作为“调经通用方”呢?笔者回答,因四物汤能补血、养血、滋阴、凉血、化瘀。月经又以血为主,所以妇女月经不调均可用之。于老说,这是通论。他进一步又说,妇女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四物汤能养血补肝。如地黄能壮水滋阴,白芍能敛血益阴,二药均能补肝阴,又能清肝热。血虚者又多滞,故合归、芎之辛甘温以行血中之气,也能补肝养血。所以四物汤能补肝脏的阴阳,活肝脏的气血,疏肝脏的郁滞,可谓虚者补,滞者通,热者清,为补肝、疏肝、清肝之方剂。因此,凡属肝血虚、肝血滞、肝血热而致的月经失调,四物汤皆可治之。

 

于老的赐教,笔者一直用于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又进一步体会到,四物汤的微妙还在于药物功能的相互协调。当归与熟地同是补血药,当归补血其性动,熟地补血其性静,当归生新血而补血,熟地滋阴精而养血,二药合用能互补长短;当归与白芍相比,当归补血偏于温阳,白芍补血偏于养阴,当归性动而主走,白芍性静而主守,二药合用可互纠其偏,互助其用;白芍与熟地,二药皆能补血,但熟地补血以入肾生精为主,白芍补血以入肝养阴为主;川芎在四物汤中有行血散湿气作用,可防止熟地、白芍的黏腻滞碍,又能促使补血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因此,应用四物汤,若能炮制得当,随症加减,辨证施治,确是治疗妇女病的有效方子。

 

相关阅读:

 

|医家简介|

于道济(1895~1976),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妇科专家。辽宁沈阳人。自幼自学中医。1927年在沈阳最大慈善团体、光绪年间创办的同善堂学习。1931年到北京开业,拜孙中山医药顾问徐右丞为师。行医之余,热心中医教育,前后举办四期中医培训班。曾任北京国医公会副会长。1949年2月在施今墨创建的华北国医学院担任教务长。1950年4月,任北京联合医院诊所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任北京中医学会副主席兼福利组长,协办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任教导主任。1954~1956年任中医研究院筹备处门诊部业务主任、编纂审查室主任等职,定为医疗技术一等三级。1955年12月,为全国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授课。1956年3月,与余无言共同主持中医研究院编审室;同年9月,调北京中医学院任副教务长。1956~1957年,参加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第一版)编写和审订工作。1958年参与筹建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任首任院长兼妇科主任。1962年7月与秦伯未、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联名写信《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上书卫生部党组。1967年病休。曾任北京中医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第二、三、四、五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代表论著:《伤寒论讲义》、《中医诊断学》、《中医进修组织管理选辑》、《我对于癥、瘕、痃、癖、疝、瘀血、血蛊等症的认识》等。

 

来源:摘自《名医真传——四十四位京城名医‘口传心授’金记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主编:石国璧,本文作者:霍万韬。转自“天医堂”公众号(ID:tyt012345),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