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惊蛰 | 补肝血、护肾水、助脾气


 

       惊蛰,古称“启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2019年惊蛰

3月6日5:09:39 – 3月21日5:58:19

 

       惊蛰(英文名:The Waking of Insects),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三候 』

       一候桃始华: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黄鹂鸣叫,动物开始求偶。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有人认为,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只有斑鸠飞出来,于是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 

『惊蛰民俗』

 

惊蛰祭雷神

02 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

 

祭白虎化解是非

03 祭白虎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赶霉运

04 打小人驱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惊蛰吃梨 寓意离家创业

05 吃梨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记载查无,但山西祁县民间却有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吃梨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本草通玄》)说法,无论生吃或熟食,于惊蛰日,都是一种寓食于节的民俗传承。

 

『惊蛰时节保健养生』

 

       中医有云:春宜养肝,肝胆相照。肝通五行中的木,对应四季中的春,所以春季肝部疾病易发生。另外,由于春季木生火,所以会加重肝的负担。因此,惊蛰后养生要以养肝为主。养肝主要从饮食、作息和情绪上来进行。

 

◎惊蛰饮食宜清淡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饮食上要以具有保阴潜阳、清肝降火旺的食品为主,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少食辛辣油炸等食物。另外,由于春天万物复苏、气温上升,所以春天无须特别进补。

 

       平时还可以多吃梨,梨味甘性寒,入肺、胃经,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故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但因其性质寒凉,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反伤脾胃;对于脾胃虚寒或者血糖偏高的人,则不宜食用生梨。 06 生梨-001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早睡早起养肝护肝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保持充足、良好的睡眠对养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心情愉悦少发火

       在五脏六腑中,肝对应的情绪是怒,故大怒易伤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发火也是指肝火。因此,春季养肝,我们要保持心情愉悦。

 

◎户外运动健体魄

       春天对应五行中的木,而中医养生重在养木气,若木气得当敷和,便可达到生气最旺,从而达到生长的最佳状态。木气的休养与地气相关,因为土为地,无土难以养木,所以惊蛰之后,建议大家在好天气时多进行户外活动,如爬山、踏青、逛公园等,以增加自身的肝胆之气。

 

『惊蛰时节食疗法』

 

       惊蛰的饮食原则是保阴潜阳,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一般应选服具有调血补气、健脾补肾、养肺补脑的食品,像鹌鹑汤、白木耳煮麻雀、清补菜鸭、枸杞银耳羹、荸荠萝卜汁、枸杞蛇肉汤、虫草山药烧牛髓、扁豆粥等,或食用一些海参、龟肉、蟹肉、银耳、雄鸭、冬虫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应少吃。

 

◎猪心枣仁汤

【配料】猪心1个,酸枣仁15克,茯苓15克,远志5克,味精、精盐各适量。

【做法】先将猪心剖开,洗干净;茯苓、酸枣仁、远志用细纱布袋装好,扎紧口与猪心同入砂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打去浮沫,后改文火慢炖,至猪心熟透后,加入少许精盐、味精调味即成。

【功效】此汤有补血养心、益肝宁神之功效,适用于心肝血虚所致的心悸不宁,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以及阵发性心动过速、风湿性心脏病、神经衰弱、癔病等。 

◎炖龙眼党参鸽肉汤

【配料】龙眼肉30克,党参30克,白鸽肉150克。

【做法】先将鸽肉洗干净,切成小块,与龙眼肉、党参同入砂锅,加水适量炖汤,鸽肉熟后饮汤,食肉和龙眼。

【功效】此汤有滋肝肾、益脾气之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血亏虚、脾气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心悸不宁、失眠健忘、气短食少等。

 

◎惊蛰多食锅巴好

       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甜食以养脾。锅巴属甜食,可以多吃一点。锅巴是煮米饭时锅底所结之物经低温烘烤而成,又香又脆。据现代科学分析,焙锅巴所用的粳米,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1、e、纤维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除淀粉外,其他成分大多藏于米粒胚芽和外膜里。经过低温烘烤,外层的营养成分多被破坏,部分的淀粉也分解了,故食时极易消化;而且,在吃锅巴时,必须细嚼慢咽,这样可以分泌大量的唾液酶以帮助消化吸收,促使肠胃蠕动,增强其功能;另外,微炭化后的锅巴,还能吸附肠腔里的气体、水分和细菌的毒素,以达到收敛止泻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焙烤成锅巴的粳米有补脾、养胃、滋养的功效,最宜病后食用。粳米经炒、烘、烤之后,食之味香,促进食欲,还有消食导滞、收敛止泻的功效。因此,春天多食锅巴好。

 

结语:一雷惊蛰始,惊蛰过后,万物复苏,天气逐渐转暖,是我们养生的大好时节。节者,多劫也,所以大家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健康饮食的好习惯。另外,保持心情愉悦,多参加户外活动,吸收天地之灵气,更加有助于的木气的敷和。

 

来源:立和中医39健康网等/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