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上)


 

导语 :“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问题,要学会以简执繁。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信息大爆炸不同,它是从一个简单的定义出发,通过这个定义对世间的万事万物进行推衍的。”

 00 孙曼之

编者按

   学习中医的道路艰难而又曲折,你是否也在迷茫该从何开始,该看哪本书,该如何研读。小编选取了孙曼之老师博客里教授学习中医的文章与在学习中医路上的你们一同分享!

  

一、中医教育改革是挽救中医危亡的根本保证

 

首先应该声明的是,本人绝对没有否认自学、师授的意思。相反,本人也是自学出身,因而深知自学之“在黑暗中摸索”的艰辛。本人也授徒,因而也深知跟师学习的偏狭。本人所忧郁的,正是这种学习方法所造成的“头发白了才能成功”的现象。

 

本文的标题为什么要强调“今天”?因为,“今天”与“昨天”,是大不一样的。在信息闭塞的古代社会,父子相传、师徒私授,是保存学问的必经之途,甚至是唯一途径。事实上,不仅医学,大凡各种学问、艺术、工艺乃至各种实用技术,在古代都是这样保存下来的。即使贵为“国学”的儒家经典,也同样是如此才能流传于今。因而才有“守家法”、“尊师重道”、“侍师如父”等说法。这种教授方法,既然产生于信息闭塞的农业社会,因而其知识面的狭窄、局限,便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其学习效率的低下。毕竟能够跟随名师学习,只是少数人不多的机会,而名师的一生,又不可能教大量的高徒。显然,在今天知识爆炸、信息交流畅通无阻的现代社会,盲目的提倡拜师学习,实在是无异于叫现代人返回穴居。

 

目前,中医事业后继无人,特别是具有临床经验的学者日益减少,中医的灭亡已在眼前。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改革中医教育,使更多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成才,确是中医界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在这里,我呼吁:中医界一切有临床经验的有识之士,大家立即行动起来,为这一项工作献计献策,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培养大量的中医人才,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事业能够永续发展!

  

二、中医教育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策

 我认为,中医教育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没有设立医案课程。本来,中医基本理论只是入门知识,教学不必花费过多学时。理论学习结束后,就应及时转入医案学习。包括病机分析、诊断、处方等各种纸上推演作业,都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大部分阶段。而由于近代中医教育照搬西医模式,忽视了中医学科本身的要求和特点,结果造成了中医临床能力的阙如。

 

其次,是教材编写过于浅显,不能满足指导临床实践的需要。在历次统编教材中,最不成功的,恐怕要算是伤寒教材了。伤寒教材在编写伊始,便采用柯琴《来苏集》作为蓝本。柯氏借“错简”说否认全书各条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又以所谓”六经提纲“说概括各篇内容。由于这两个预设前提阻断了全书内在规律的探索空间,又由于该教材客观上”独尊天下“的作为晋级、评职、考试标准的特殊地位,因而扼杀了学者独立思考的精神,造成了半个世纪以来《伤寒论》研究停滞不前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历次各版伤寒教材,都有与临床联系不够紧密的缺点,致使伤寒学成为脱离临床实践、只是为晋级评职服务的雾里看花、中看不中用的“显学”。

 

目前的统编教材,忽于辨证论治基本知识的学习,而是照搬西医课程设置方法,把教学与学习的重点放在分科分病型上面,结果造成了“按图索骥”式的临床指导原则。实质上使辨证论治这个中医学的灵魂,被束之高阁。这一点,也是中医院校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不过关的又一重要原因。在这里,我建议在大学设立“辨证论治”课,作为临床实践阶段的主要课程。“辨证论治”和“医案选读”两门重点课程的设置,将会使五十余年以来,从理论到理论的中医教学模式,转变为由理论到实践并以临床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目前中医事业面临着两个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医教育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策。第二个问题是中医院校毕业生,怎样尽快的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前一篇文章,谈了我对第一个问题的看法。现在,再谈一下我对第二个问题的设想。)

 01 中药

再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我们不能等到中医教育改革大功告成,然后再培育出大量人才。如果目前几十万中医院校毕业生中的、哪怕是其中的少数人,能够掌握中医临床技术,那么中医事业就会大有希望。怎样使他们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个目的?这是我近年来,经常苦苦思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其解决方法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在,介绍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方案,供同道参考:

 

(第一步)重新研读《伤寒论》。如果每天精讲2—3条条文,约半年可进行完这门课程。

 

(第二步)研读以下五种医案:

 

1.朱丹溪医案 

2.《寓意草》 

3.《谢映庐医案》 

4.《古今医案按》 

5.叶氏医案选读

 

以上进度以每种3-5个月计,约需两年可进行完。

 

(第三步)各种类型的医案练习,集中进行1-2年。另外尚可选编一部分医案练习作为课外作业,与以上课程同时或交叉进行。

 

以上学习过程共需3-4年

 

应达到以下目标:

 

1.熟悉《伤寒论》全书结构及其内容,尤其是辨证论治方法。

 

2.熟悉并掌握中医发展史上主要流派的辨证论治特点并能够运用于临床实践。

 

以上方案从时间来看是可行的。从教学质量来讲,主要取决于以上六门课程的选编及讲解、评析水平。

 

对于《伤寒论》的研读,必须遵守三个原则

 

第一,要用历史的观点研究《伤寒论》,即:要把原书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下来理解,而不是盲目的把它看成脱离客观条件的“先圣遗训”。

 

第二,对于原书的理解,要遵从“读白文”的原则,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在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之前,不盲从前人的注释。

 

第三,对于原书理论体系的解读,还要坚持“以经解经”和“孤证不立”的原则,即最可信的证据要从原书条文之间互证取得。对于确实无法根据条文进行互证并得出结论的疑点,可以从同时代或接近于该时代的医学及其它文献引证,作为第二证据。除这两种引证方法外,其他说法均不能作为证据立论。对于引用的证据,至少要求两个以上证据,否则不予采信。“以经解经”与“孤证不立”是清代乾嘉学派在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时提出的基本原则。在科学文明昌盛的今天,这也应该是我们研究中医古典文献时,所应遵循的最低原则。

 

其所以把《伤寒论》特别提出来作为一门重点研读课程,是因为该书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通过这样深入细致地学习,就能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02  朱丹溪

【三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关于选择医案读本的要求】

 

医案素为古人所重,自《史记·仓公传》载仓公医案十九例至今,历代医案可谓汗牛充栋。那么,究竟哪些医案值得我们作为学习的基本教材。我认为,以下三点可以作为选择标准:

 

第一,医案学习应以研究前人的辨证施治的基本功夫包括四诊和辨证思路为目的。换句话说,“看名医怎样处理日常门诊业务”,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所在。凡符合这个条件即反映辨证施治基本功的古代医案,应为首选。至于那些奇治险症之类医案,原则上概不入选。我们学习前人医案,须知“平淡处方见真功夫”的道理,而不应以猎奇为目的,才能打好临床操作基础功。

 

第二,以技术全面、不偏于一隅者为首选。以技术虽然偏颇但确有特色并在中医史上形成一定门派的医家为次选,以便于熟悉、掌握中医史上主要流派的实践经验。

 

第三,有些医案是专为后学示范实践技能而写,其成功者也应列为首选。

 

根据以上原则,选择了前述五种医案作为基本读本。

 

【四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中医 —关于朱丹溪及其医案】

 

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概括地说,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医疗技术全面。

丹溪师从罗知悌。罗系刘完素再传弟子,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二家之学。因而授丹溪“以刘、张、李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戴良:《丹溪翁传》)。以传世丹溪医案及医论观之,丹溪于刘之寒凉,张之汗、吐、下法以及东垣之温阳升补,均能运用自如而并不偏倚于一法并于内、外、儿、妇以至于喉、目、皮肤各科均有涉猎。这里应澄清一种误解:丹溪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说法,重点在“阳常有余”。实为刘完素观点的衍义与发挥,并且金元时代医家所说的“阴”,只是相当于后世说法的“血”,而不同于温病学派所说的“阴”,丹溪有“血属阴难成易亏”说。戴元礼所说“阳即言气,阴即言血”(《脉因证治》),均说明了“阴”之古今含义的不同。因而其医案用二冬、二地、玄参、石斛者绝少。今人有指丹溪为“滋阴派的创始人”者,其实是毫无根据的、想当然的说法。

 

第二个特点为广泛授徒,教学有方。

丹溪授徒众多,“一时学者声随影响,翁教之亹亹忘疲”(《丹溪翁传》)。今存于各家著作中的丹溪论述各科病症辨治方法,文本约十余种。其文字均大同小异,而内容几乎完全相同。所传医案大多与其正文相对应而附于其后,有“举例为证”的意味。这两部分可视为当年的讲课内容。这些文本内容简明易学,提纲携领。可以说,朱丹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广泛授徒而又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的医家。

丹溪比较全面的医术,是广泛授徒的基本条件。早于丹溪的刘、张、李虽然也授徒,但传之未能久,医术的偏颇与病症门类较少是其重要的原因。

 

第三,朱丹溪在中医史上影响所及,“源远流长”四字足以当之。

自金元至明清,在温病学派兴起之前,除丹溪传授的戴元礼、王履、刘纯及私淑于朱门的虞抟、王纶、陈无咎、徐彦纯等人,在医界几乎占统治地位的影响外,新安地区医家,如汪机、程充、方广、徐春圃、孙一奎、程国彭、吴澄等人,均与丹溪学派有直接或间接的学术传承关系。即使在温病学派形成并蔚然成风后的清代中后期,丹溪学派仍有相当大的影响。作为一代巨擘的叶天士,其学术思想及遣方用药,与丹溪亦有密切的、学术上的继承关系。

几乎与叶氏同期的、《古今医案按》的作者俞震说:“观丹溪诸案,思深而法备,真有周旋中规、折旋中矩之妙。较之刘、李,诚出其右。后人犹欲诋毁之,何异蚍蜉撼树、斥鷃笑鲲鹏哉!”这代表了清代医家对于丹溪的普遍看法。总之,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自金元以后的中医发展史上,丹溪学派盈天下。丹溪学说尤其医案,是中医临床操作技能的源头。因此,学习中医传统的临床技术,首先就要学习传世的丹溪医案。

 

丹溪四十岁始弃文学医,而后拜罗知悌为师,从而接触到刘、张、李书稿,其时已是四十四岁。自此以后,医术大进,终成大器。无论如何,仅就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也足以激励我们今天努力继续学习,永不止步。

 

|作者简介| 

孙曼之,出生于1947年。原籍韩城市桥南乡新农村,1955年上过一学期的小学一年级,因为身体健康原因再也没有上学,在家学完至高中的各门文化课程。上一世纪60年代末开始自学中医,七十年代开始临床实践,1980年参加国家个体医生资格考试并取得合格后,开始从事个体行医工作至今。

2006年开始在网络发表数百篇中医学术论文和医案,担任中国中医药论坛、伤寒论坛、天下中医论坛总版主,自从2007年开始免费招生进行中医师承教育活动,先后培训全国各地中医人才五十余名,其中有一些人已经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医疗声望,有的人还写出了学术专著。去年以来应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建议,陆续整理了教学讲稿十余种,包括已经出版的《朱丹溪医案评析》和即将出版的《叶天士医案评析》、《伤寒论讲稿》,另外还有其弟子写作的《谢映楼医案评析》、《薛立斋医案评析》也即将出版。

他的心愿是:把自己一生中经过几十年才领悟到的中医知识尤其是目前已经濒临失传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传授下去,让更多的人掌握,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为目前陷于困境的中医教育改革摸索出一条出路,从而为挽救中医目前的衰落趋势,作出自己的微薄贡献。)

 

来源:闲在居士的博客/编辑整理: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