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谓胎养学说即妊娠期保健,主要记载于历代妇科与儿科的书籍中,如《千金方》中称“养胎”,《产孕集》中称“养孕”,《育婴家秘》中称“胎养”。名称虽不同,但防止流产、死胎、畸形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因为孕育一个新的生命可谓及其珍贵和不易,同时又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赵江滨老师在本篇文章将给予准妈妈爸爸或正在备孕的夫妻们略说中医的胎教、胎养~~~ |
在中国文化的体系里面,生命是一个可操作的系统工程。至少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这四种生命的品位,先贤们作出如此的定位与划分,实际上就已经告诉我们对于生命的期待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个体的健康,而是应该继续追求健康之上的生命圆满。当然我们平常的关注点都会放在后天生命的养护上面,而往往忽视了事物在发端的时候才是最具可操作性的。《礼记》有云:“君子慎始。”善始方能善终。因此对于个体生命来说,胎教、胎养就是最应该着力之处,是以明代医家徐春甫云:“古人胎教、胎养之方最为慎重,所以上古之人多寿多贤良。”笔者仅就个人浅见略述一二,供大家参考。
1.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中庸》有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夫妇是人伦之始,更是个体生命的来源,每一对夫妇孕育生命的初衷和设计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生命的先天禀赋和未来运作。如果我们放大这个影响,那将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力量!故夫妇在生育前不可不调摄身心以慎重其事。
一者应端正发心,以利众为目的。《诗经》开篇即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发露了这个消息,如果每一对夫妇都能在行持上向君子淑女靠拢,这已经就是对后代子孙身心最全面的护持和最优秀的教育了。因为生命的自我价值最终不是通过家庭,而是要通过社会去实现的,如果夫妇能以纯粹的利众心去生育,使生命在一发端就减少了过多私欲的牵绊,因而具足服务社会的因缘和勇气,这是多么尊贵的开始啊!但往往我们在生命最需要规划的时候,放弃了这个宝贵的主动权,而将所有的期待和关注放在生命诞生以后。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因为这样而深陷痛苦的家庭,无疑这是一个非常迷茫和无奈的选择。
二者应修身养精。“天地之大德曰生”,生育不是发泄欲望的工具,而是上天赋予的职权,是每一对夫妇这辈子应该要认真面对的头等大事。健康的体魄要靠后天的养护,但在更大程度上是先天所决定的。《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父母的精气不足,则所孕育的生命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一旦后天的因缘具足,这个缺陷表达出来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因为接触高校的缘故,我经常都会收到年轻学生罹患重症需要救助的消息,每每为之扼腕叹息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些生命本应该绽放青春的活力,为何会突然凋落呢?我想后天的失养是一方面,而先天层面的缺憾是主因。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三者应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从中医上来说,“阴阳和,故能有子”,和谐的夫妻秉承天地和气,更容易孕育健康聪明的孩子,而且夫妻之间能和谐相处,更是对胎儿最圆满的人生教育。
2.发挥女性的关键作用
历来就有“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传说,其实这个说法是现量的。因为在生育的整个过程中,确实女性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也可以说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通过女性创作出来的,而这个创作的用心程度又直接关乎生命的成果。“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太平御览》引《风俗通》的这段说法实际上非常确切地表达了这个思想,而女性对所孕育生命的认真创作实际上就是对每一个生命先天的呵护,这就是补天的真实意义。因此女性能够认知并行持胎教、胎养,实为先天之养生。
故女性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易》云“天地感而万物生”,生命是天地阴阳交感的产物,故能因感而发动,因感而起应。妊子之时,胎儿的身心正处于先天塑造的阶段,而此时母子一体同心,这种独特的生命感应使得母亲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皆在影响着胎儿的生命状态。故古人云:“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在中国文化当中,首倡胎教的就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据《列女传·母仪传》载:“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所以女性在妊子时,需要时时观照内心,谨言慎行,让自己保持放松和喜悦,这样胎儿既得其教,又得其养。对此我也深有感受,爱人在怀孕及产后一直食素,而孩子的身体亦颇健壮,足证古人所言不虚。
3.倡导乐教与诗教
据说女娲作笙簧,也是音乐的始祖,“乐以发和”。而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体,孔子编撰六经,首先开启的便是《诗经》,故胎教、胎养亦不离乎音乐与诗。因为胎儿正如生机萌动的春天一样,需要的是富有的发展空间和自然活泼的生长节律。而音乐与诗恰如天成,充分展现了人类对时空与自由的上下求索,是为放;而这种求索又通过一定的韵律表达出来,是为收。收放自如,是为阴阳和合之象,还有什么比音乐与诗更能发露胎儿的生机和活力呢?钱学森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问责当下的教育模式引起人才创造力的缺失,我想人的创造力并不是仅仅靠后天的教育就能够完全成就的,它同时也需要精心的先天培育。钱老本身就是具足寿与贤良的典范,他的人生经历就值得我们好好玩味:因为父母良好的家学渊源和文化素养,所以他在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确的胎教、胎养可以让生命在一开始就能得到良好的运作,对于整个人生来说这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时值春日,我想这也是更大意义上的养生了。
胎教和胎养对孕育一个新生命来说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只有妇女在妊娠过程中,通过对其精神、行为的调养,才能促使胎儿身心得到良好的发育,亦是对未来婴儿的最初教育。
| 作者简介 |
赵江滨,山西人,医学硕士,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扶阳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助理,南宁同有三和中医门诊部内科医师。师从国内著名中医学者、《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教授,致力于中医经典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来源:转自三和书院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潇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