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中庸之道:五劳成五萎,五适护气血


00 中庸之道

      《黄帝内经》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这五个过度可引起血、气、骨、肉、筋的劳损,只有适度的行走坐卧视,才能保养身体,益寿延年。胡维勤教授在本文中详细介绍了“五劳”产生的原因、表现和如何适度活动避免五劳。

 

         欹(q i)器本是远占时代人们打水的一种尖底瓶。为了适应打水的需要,欹器设计得很巧妙:空瓶扔进水中会自动倾斜让水灌入,随着水量的增加,罐身就一点点竖起来,变成直立,这时打水的人就可以顺势把水瓶提上来。但如果瓶中再多进一点水,瓶子就会自动倾覆翻到水里去。由于这种“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的特点,古代的周礼将其制成一种工艺品列为君子座右之器,以警戒管理者为人做事像欹器一样不偏不倚.谨守中庸之道。

 

         中庸是古代管理之道,也是身体气血管理的养生之道,如果不把握中庸适度的原则,就很容易伤及气血,带来疾病。即使看似简单的行走坐卧,如果不小心过度就会引起“五劳”。所谓五劳,《黄帝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这五个生活细节上过了度也引起气血筋骨肉的劳损。五劳发展到严重的时候,就会累及五脏而引起五萎。

 

        萎证是一种与肢体运动相关的疾病,可以分为皮、肌、血,筋、骨五萎。其中久卧伤气,而肺主气,合皮毛,肺虚引起皮萎(气萎),多表现为皮肤变得粗糙,皮肤脱落,皮肤松弛起皱等。久坐伤肉,而脾主肌肉,脾虚引起肌萎,肌萎表现为肌肉萎缩无力,肌肉退化的现象。久视伤血,而心主血,心虚引起血萎,血萎不足则血管枯萎,血管变细,血流量减少,血管弹性降低,同时,全身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周身无力、肢体发冷,并往往与心悸、心累,心慌等一起出现。久行伤筋,而肝主筋,肝虚引起筋萎,多表现为肢体关节、韧带的软弱无力。久立伤骨,而肾主骨,肾虚引起骨萎,即骨肉萎缩,关节无力,感觉骨中发乏的情况。

 

         但人是血肉有情的动物,还是需要适度的肢体活动,促进气血的流通,所以和“五劳”“五萎”相对,学习“五适”的养生方法,才能有益健康。

 

         适视养血 — 戒久视伤血

 

         适当的有益的阅读可以使人心情舒畅、脾胃健运,气血生化也就旺盛。比如一个人心情抑郁,气血瘀滞,这时看一看轻松的喜剧或者登高望望远,都可使瘀滞的气血升发、流通起来,这就是”适视养血”。但“目受血而能视”“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视”本身是一个伤精耗血的艰苦劳动。尤其是有些电脑游戏,一开始的设计的时候就是步步为营,一心要吸引你上瘾,最是容易消耗人的精血,让人不知不觉就忘了时间,不玩上几个小时下不来,结果很容易导致眼睛疲劳、目眩、头晕、心悸、失眠等肝血、心血虚的症状。对于这些娱乐的东西,体验其中的乐趣是可以的.但过度沉迷就不好了。而久视上瘾更是阴不制阳,阴血消耗过度的表现。所以,平常看书报杂志或电视、电脑之类每小时应体息10~15分钟为宜.这样才不至于久视伤血了。而连续上网4小时以上,就要当心,这是上瘾的信号了。

 

         适坐养神 — 戒久坐伤肉

 

         适当的静坐休息,可以促进脾胃的健运,而脾主肌肉,所以有利于皮肉的丰满健美。静坐的时候,人的全身气血消耗减少,匀出来的气血可以用来充分滋养肌肉。比如农民,平日体力消耗比较大,秋收过后一般不再劳作,而是进入冬藏的休息时段,这就是“适坐养肉”,为来年开春的体力劳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久坐又可以伤肉,静坐的时间一长,气血不通畅,津液运行也不畅,有时会使肢体皮肉萎缩消瘦,有时使肢体皮肉肿胀、浮肿,这主要因为脾不健运水谷食物,胃纳欠佳,从而气血生化不足,致使人体皮肉失于滋养之故。比如坐上一夜火车,人就会感觉肌肉无力,血脉不畅,下肢甚至会浮肿。因此,办公族要自我调节“坐”与“走”的关系,每小时要起来活动5~10分钟,不仅可以防病,还可以使人胖瘦适中,少生赘肉。

 

         适立养骨 — 戒久立伤骨

 

         正确的站姿和适时的站立,克有利于人体各骨骼关节的生长发育,并形成健美形体姿态。尤其青少年正是肾气蓄积的时候,站姿、坐姿脊椎要挺拔,这就是“适立养骨”。但是站的时间过长,或者单一的站立姿势,会导致骨头的虚损。比如长时间站立,腰就容易酸。从中医上来讲,“腰为肾之府”,腰酸意味着肾出现了问题。所以,站立久了腰酸,其实提示了你的肾出现了劳累。而“肾主骨”,肾劳累了,也就导致了骨头的损伤。所以。平时站姿要正确,不可久站,特别是正在发育期的儿童,更不能久站。以前学校流行罚站,就是非常不好的教育方式。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纺织女工、售货员、理发师等,每天都要站立数小时,也是脊椎、骨骼疾病的常见人群。这些人如果可能要经常改变站姿,比如左右两只脚轮换承受身体重心,适当休息,或者每隔半小时至1小时,活动下颈、背、腰等部位,每次几分钟。此外平常应穿矮跟或中跟鞋,减轻腰背脊椎的压力。

 

         适卧养气 — 戒久卧伤气

 

         中医认为,适当的躺着休息或睡眠,可以四肢百脉以及内在脏腑之气充盈,从而恢复人的脑力和体力,为下一阶段工作做好准备,这就是适卧养气的道理。如何理解久卧伤气昵?如果人们经常过度的躺着休息和睡眠,不进行肢体活动锻炼,久而久之,不仅肢体筋肉官窍之气渐渐衰弱,而且还可以累及内在各脏腑之气,出现气虚等症状,比如精神萎靡不振,身倦乏力,或者食少纳呆,饮食不振,或动则心悸气短等等。很多人清晨刚醒的时候觉得精神还不错,要再睡到中午,反而觉得浑身没劲了,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睡眠不能过少,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般8小时足矣。适量的睡眠才能达到宁神养气,确保益寿延年。

 

         适行养筋 — 戒久行伤筋

 

         人行走的时候,运动最多的是韧带和关节。而筋连于肌肉而附于骨,最需血的滋养,与肝关系密切。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肝血对筋的滋养。但是肝的滋养是有限的,走的时间过长,气血就可能供应不上。尤其是老年人,气血不足,走远路就关节难受。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关节没养好,一到中老年气血不足。关节病就经常犯。一般地说,年纪越大,越要小心久行伤筋,行走的速度应当缓慢,持续的时间应当越短,但年纪再大也应坚持每天走动走动。行走时身体应注意挺直,上肢自然摆动,步幅均匀有力。行走困难者可借助手杖或由他人扶行。在身体条件允许时,可以进行快走和慢跑锻炼。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顾年迈或体弱的长途步行,容易发生脚筋扭伤,跌倒或其他心血管意外疾病。

 

》》编者按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论语·雍也》就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对生活保健而言,中庸之道也是养生之道。

 

︱作者简介︱

胡维勤,浙江人金华人,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广东卫视、云南卫视等特邀健康嘉宾。师从于著名内科专家乐文昭。从医50多年,曾为多位中央领导长期做养生保健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中医养生保健经验,对各种疑难杂症中老年病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丰富临床经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人主要擅长保健、消除亚健康、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老年病等等。

 

来源:中华养生保健 2012(4),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潇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