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一日无朝气——略谈早起之意义(附:早起养生7件事)


00 早起

     农耕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近代社会,随着电的发明,出现了电灯、电视、网络等等新科技,人们的夜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睡觉的时间也越来越晚。晚睡自然不会早起,人们通常会睡到日上三竿,不再习惯闻鸡起舞。那么这样的作息尤其晚起床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古人为何崇尚早起呢?

 

         《朱子家训》有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先贤的倡导既是修身齐家之善法,亦是调摄身心之所必须。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早起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在当下,除非是工作和生活所迫,很多同仁都已经不习惯早起了。故就早起之意义略述一二,就正于大家。

 

1、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此时阳出于阴而宣布于外,阴阳冲和,万物生荣,故有朝气蓬勃之说。早起可使机体顺应天时,阳气得以舒展,生发出乎自然。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述四时之起卧,于春夏秋三季皆言“早起”。

 

          那么早起于何时为宜呢?药王孙思邈《卫生歌》云:“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寅于时序属春三月(编者注:寅时为早上3:00-5:00),为肝气生发之时;于十二经流注又属手太阴肺经之时,为十二经气血流注之发端。故寅时肝肺升降相因,有龙虎回环之象,若能应时而起,动静兼养,自然可调节气化,使身心和合。

 

         朱丹溪先生曾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允为至理。验之临床,由于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压力,当下确实太多的人存在怫郁的状态,如果用《伤寒论》的语言来描述,这种怫郁的状态应该属于少阳病的范畴。而少阳为病,枢机不利,六经的正常气化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引起诸多疾病的产生。而如何解决怫郁的问题呢?《伤寒论》第272条云:“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寅卯辰于四时为春,于一日为晨,阳气始生,如果能够按时早起,并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主动地去解决加诸于身心之上的怫郁,就能够使气血冲和,百病不生。反之如果没有早起,就会造成阳气在某种程度上的怫郁,也许刚开始这种怫郁只是表层的问题,但起卧是每天的必修课,日积月累下来这种怫郁也许就会深入了。因此曾国藩先生推崇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是有其道理的。笔者自身亦素体孱弱,回顾以往的生活习惯,不能早起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近年来颇知悔悟,身心均较前有所进步。

 

2、早起可振奋精神

 

         诚然,早起于身体之益处众所周知,但我觉得早起更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的人生是乏味的,没有这种精神的事业亦是可怕的。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孔子在得知宰予昼寝时竟然也会勃然大怒,而曾国藩先生亦力倡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他能完美地示现儒家修齐治平的学问,不正也是这种精神的力量吗!

 

        梁任公(编者注:梁启超,号任公。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曾著《少年中国说》一文,认为国之老少,无有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当下中医的问题亦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中医人的内心都应该具备这种朝气,勇于荷担中医的家业并为之努力,而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安于现状,老于世故,将中医作为一种单纯谋生的手段。生命可以碌碌无为,同样也可以推陈致新,日新月异,端看如何取舍,我于早起亦作如是观。

 

附:古代中医早起养生7件事

 

        中医提倡早睡早起,早起后也是养生的重要时间,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中医早起养生7件事。

 

1、叩齿揉腹

 

         叩齿是“床上八段锦”中的第四段,揉腹为第七段。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所致。故牙齿同胃、肠、脾、肾、肝等内脏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叩齿是固齿健身之法。方法是每天早上醒来时,放松全身,仰卧,做咀嚼状,轻轻叩齿60~100次,多则不限(平时在工作、学习时也可随便轻叩),有益于健齿、强身。

 

         揉腹有利于增强胃肠功能,有习惯性便秘者尤其需要。方法是仰卧放松,先用右手掌自胸口至脐下顺时针揉胸腹80~100次,然后换左手掌逆时针方向揉胸腹80~100次,以后逐渐可增加到200次。叩齿和揉腹可同时进行。

 

2、“击鼓”揉鼻

 

         “击鼓”古人称“鸣天鼓”,方法:坐位,用双手掌心紧按住两耳孔,两手的中间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轻击后枕骨十几次,然后,掌心按耳孔、手指按枕骨几秒钟不动,再骤然抬离,过一会儿又如前法按耳、击枕骨,击时如闻鼓声,故名。这样重复多遍。可以清醒头脑、增强记忆,对高血压患者还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揉鼻古人称“浴鼻”,两手拇指微曲,余四指握拳。用两手微曲的拇指背沿鼻梁骨两侧上下往复用力,各擦几十次至上百次(闲时随便可做)。它的作用是可使鼻腔血液流通,温度保持正常,从而达到防止感冒的目的。如已染感冒时,增加每次揉鼻次数,并早、晚各做1次,可收到不药自愈的效果。

 

3、适当饮水

 

         每天起床洗漱完毕后,即喝一杯温开水(或果汁水,或蜜糖水,或淡盐开水),可以增加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而且润肠、通便。

 

4、吃好早饭

 

         现在有不少老年人喜欢睡懒觉(特别是冬春季节),以为是最好的“享受”,等到起床、洗漱完,已来不及活动就要吃早饭了,也有的人胡乱填一下肚子,有的甚至饿着肚子就出去了,这是最不好的习惯。早饭不但应该吃好,而且应该吃饱,才能供给人体一上午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如果经常不吃早饭或吃得很少、很马虎,就会使人体内血糖含量不足,可产生心慌、头晕、肢体乏力,时间一长还会造成胃肠疾病,影响自身的健康。

 

5、排净大便

 

         定时、通畅地解大便,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每天按时排便,可减少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从而避免有害病菌繁殖,减少胃肠道疾病(严重的如肠癌)的发生。但最好是早饭后再排便。这是因为早饭进入胃肠后,可增加腹腔的内压,迫使肠道内上一天的食物残渣排泄得更干净些。

 

6、深呼吸

 

         清晨(除雾天外)到宽敞的庭院或旷野,先伸臂弯腰,踏步踢脚,活动一下身子,然后进行10~15分钟的深呼吸。此法不仅能增强肺活量,而且能清醒头脑,振奋精神。这对行动困难、不能参加其他锻炼活动的人来说,尤为需要。

 

7、远眺四方

 

         俗话说“绿色是生命”,每天早晨多看绿色、远眺四方,有益于增强视力、防治近视。方法:立正,自然呼吸,两目平视前方,尽力注视远方的绿树、青山约1~2分钟后,闭目低头沉默一会,转首向左方远眺1~2分钟(转颈不转腰);再闭目低头沉默一会后,转向右侧远眺,如此反复多次,共约持续15~20分钟(时间长些更好)。

 

| 作者简介 |


赵江滨,山西人,医学硕士,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扶阳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助理,南宁同有三和中医门诊部内科医师。师从国内著名中医学者、《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教授,致力于中医经典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来源:转自三和书院微信公众号99健康网、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潇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