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保健手法,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掌握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取穴方法,自己就可以轻轻松松在家中做艾灸了。那么艾灸时具体要注意什么呢?请听汤立新老师娓娓道来~ |
艾灸的注意事项
◎灸料选择
首先要注重灸料的质量,因为艾绒的好坏决定治疗效果。一般来讲,陈艾要好于新艾,陈艾的颜色偏黄,有时越黄的艾绒越好,最好的艾绒俗称“金艾”就是说艾绒是金色的,因为陈艾的药性是温的,而生艾是寒的。
其次,好艾绒很细,很纯净,无杂质,手感很好,很柔软。一般做直接灸时一定要用极好的艾绒,因为好艾绒不伤经络,不燥,比较柔和,便于点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么一定要用新鲜的姜和蒜。
◎施灸顺序
《千金要方·针灸上》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这里说的是施灸顺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壮数要先少后多,艾炷要先小后大。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酌情而施。
◎施灸禁忌
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在艾灸的时候,或艾灸的整个疗程中,患者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艾灸后如果想马上洗手,要用高于体温的热水,50℃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产后风疾病,灸后30分钟可以着凉水,但是,原则上不要急于用冷水。患者大悲,大喜,大怒,遇到这几种不稳定情绪时,艾灸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太饥或太饱都不适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有的人喜欢边灸边吃东西,这样治疗效果很不好。
◎施灸时间
施灸时间应该循序渐进,施灸的穴位应该由少至多,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一般施灸时间可以选在早上或下午。白天没有时间的话也可以晚上灸,尤其是对于失眠的病人来说,临睡前施灸有助于睡眠。
◎灸后处理
施灸后,局部皮肤会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从水泡基底部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上创伤膏,并用纱布包敷。施灸时应防止艾火烧伤皮肤或衣物。用过的艾条、太乙针等,应装入小口玻璃瓶中熄灭或用剪刀剪掉燃烧的一头,以防复燃。
◎施灸反应
施灸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这个时候也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还可以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艾灸的返病现象
在艾灸的过程中,往往有的人感觉见效很快,而有的人迟迟不见效。其实疗效要看是什么疾病,病程多久。另外,人与人也不同,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搏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要坚持做艾灸。
掌握取穴方法,才能将“艾”送到需要的地方
取穴的准确与否影响着艾灸的疗效,因此,不管是艾灸,还是针刺,都强调准确取穴。要想取穴准确,必须掌握好人体腧穴的定位方法。我们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和简便定位法。下面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最好掌握的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什么是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呢?它是一种根据患者本人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常用的手指同身寸有以下三种。
◎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图1)。
(图一)
◎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图2)。
(图二)
◎横指同身寸
让患者把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横纹为标准,这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为“三寸”(图3)。
(图三)
|作者介绍|
汤立新,女,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62年出生,1982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针灸推拿系本科班学习,1987年在东直门医院,师从姜揖君教授攻读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199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姜揖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毕业后长期在本院针灸科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来源:食品与健康(2014[4]),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