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魂”说“魄”(3)


00 气魄-000

       “肺藏气,气舍魄。”所以有气魄之说。那么魄是怎么生成的?魂与魄的关系是怎样的?相比较魂主动,魄又起到怎样的作用?中医学是如何看待魂魄的呢?

 

魂魄的由来

 

       魂魄之说始终带有神秘性,我们先在医学之外略为展开,以供参考。魂魄二字由来已久。

 

  • 《左传·昭公七年》云:“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又云:“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 孔颖达注解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 《人身通考·神》曰:“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惟神之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智思虑之类皆神也。” 
  • 《朱子语类·卷三》曰∶“人死则魂魄升降,日渐散而不复聚矣。”

 

       以上几段的大意为:魂魄生来即有,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为可附形与气的不同精神形式,不能离开人之形气而独立存在,机体死亡了,魂魄也将随机体的消亡而消解,并解释了魂魄各自的功能,这些注解当接近远古魂魄的原意,但似乎未见民间所言的人故后还能有所显、有所为之意。

 

       况医学言魂魄,倾向于实用,只探在生象,不究身后景。更多关注的是以之为概念的相关心理、生理与病理现象。所以不要动辄就以迷信之名冠于医。

 

       《灵枢·本神》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即父母生殖之精结合瞬间,就有了魄。中国传统习惯以父母生殖之精结合瞬间为生命起始并计算年龄,成为人的标准是“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国人虚岁之用即因于此。

 

       关于精与魄的关系,张志聪注:“魄乃阴精所生,肺为阴脏,故主藏魄。”(笔者再注:肺五行属金,为阳中之少阴,故为阴脏)。《类经·脏象类》云:“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故魂则随神而往来,魄则并精而出入。”《灵枢·本神》又曰:“肺藏气,气舍魄。”结合前文,即魄为先天所获得,以肺之气为舍、为充、为养。《素问·六节脏象论》的:“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亦持此见。可见,魄成于父母并精,而功能之用在气。精足、气足则魄盈而用,精神乃治。

 

魄之功用

 

       《类经·脏象类》云:“精之与魄皆阴也,何谓魄并精而出入?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则魄壮。”

 

       《朱子语类》曰;“人之能思虑计画者,魂之为也;能记忆辩别者,魄之为也。”又曰:“魄盛则耳目聪明,能记忆,老人目昏耳溃记事不得者,魄衰也······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阳主运用,故魂能发用出来。二物本不相离。”

 

       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中说:“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

 

       综上所述,魄之功能大略如下:魄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舌的味觉,鼻的嗅觉,身体的触觉如皮肤冷热痛痒,以及新生儿躯干肢体不经训练而自然就会的动作、吸乳和啼哭等。换成现代语言表述,大致是指精神神经活动中本能的司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近似于无意识活动。此外,魄具记忆之能。

 

       至于魄藏于肺而得气养,气足则行为果断,充满魄力之说,应是从气-魄两字间关系所作的某种衍生。

 

魂与魄的比较

 

       魂与魄的比较,由于于魂附于气,偏于无形,魄附于形,与形难分,因此,魂表现在精神方面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较著;魄表现在形体方面如“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较显。《太上老君内视经》谓:“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

 

       就功能与物质关系言:“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精属先天,因此,魄之功多显现为一些先天本能性作用,至于记忆,则与肾藏精,通于脑有关。“肺藏气,气舍魄”,肺呼吸及一身之气功能正常,才能气达各脏腑组织、形体官窍,再发挥其目视、耳听、鼻嗅、舌辨、身触、知饥渴、平衡、排泄、睡眠、记忆以及自然动作等功能。而以呼吸之气为主生成的宗气,功能上就与肢体寒温与活动、视听感觉、语言声音等有关,与魄之用甚合。故精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动作协调,记忆深久。

 

相关阅读: 

  

【预告】谈“魂”说“魄”有五讲,欲知“魂魄”事,且看下回分解。

 

︱作者简介︱

潘毅,1956年11月生,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校教龄23年,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本科授课约180学时,研究生授课约40学时。具有良好的师德,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注重教学法的研究及教学规律的摸索,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多元知识汇通、多媒体结合的生动而又内涵丰富的教学风格,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多角度地切入:如医学方法的剖析、哲学内涵的阐发、中西医学的比较、文化历史背景的透视、边缘学科知识的引入、中医其它各科的印证以及思维方法的引导等,使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得以调整、拓宽与优化,深获同行和学生们的好评。

 

来源:潘毅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